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移动式气象站的工作原理与技术架构

移动式气象站的工作原理与技术架构
更新时间:2025-07-17      阅读:12

  【JD-BQX5】山东竞道厂家携手共创,让每一刻都闪耀企业光辉!

  移动式气象站作为可快速部署的气象监测设备,其核心在于传感器集成、数据处理与通信传输的协同运作。其工作原理与技术架构可分为三个关键模块:传感器单元、数据处理单元及通信传输单元。

  传感器单元是气象数据采集的基础,集成多类高精度传感器。温度传感器多采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,部分设备配备红外传感器以适应高温环境;湿度传感器以电容式高分子薄膜为主,具备温度补偿功能,可应对暴雨或强蒸发场景。气压监测依赖压阻式硅传感器,精度达±0.1hPa,通过气压-海拔公式换算辅助定位。风速风向测量采用超声波技术,通过测量顺/逆风方向超声波传播时差计算风速,无机械转动部件的特性使其抗粉尘、结冰能力强,适合恶劣环境;风向则由金属风向标搭配绝对式编码器实现,角度分辨率达1°。雨量监测通常使用翻斗式雨量计,部分设备升级为激光雨滴谱仪,可测量雨滴大小分布及降雨强度。此外,光照强度、紫外辐射、颗粒物(PM2.5/PM10)等传感器可扩展监测功能,满足农业应急、森林防火等场景需求。

  数据处理单元负责原始信号的转换与分析。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经高精度ADC转换为数字信号,采样频率可达10Hz以上,确保数据实时性。微处理器或嵌入式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滤波去噪,消除电磁干扰与机械振动引起的异常值,并通过非线性校准修正传感器老化偏移。例如,风速风向数据需经滑动平均算法消除阵风干扰,输出10分钟平均风速;气压数据则通过计算3小时变压率辅助判断天气系统移动。

  通信传输单元实现数据的远程回传与本地存储。设备支持4G/5G网络、北斗卫星通信、微波/超短波通信等多种模式。在有网络覆盖区域,数据通过运营商网络实时上传至应急指挥中心;偏远地区则依赖北斗短报文功能确保通信不中断。短距离高速传输(如10km内)可采用微波/超短波通信,抗干扰能力强,适用于山区、灾区等复杂地形。设备内置大容量存储器,支持离线存储数据,采样间隔可设为1分钟至1小时,后期通过USB或无线方式导出。部分系统配备中继无人机,当主站被地形遮挡时,无人机升空作为通信中继节点,扩展信号覆盖范围。
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